黄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传播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本研究从媒介功能、价值、技术等✅维度切入,探究了县✅域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两心融合”,助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创新融媒技术,打造政务服务新平台;激发“媒体+”势能,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建设;以智媒化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传播体系重要“底座”的县域媒体,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媒介支撑。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持续深化,不断夯实农业强国建设基础。随着媒体融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县域媒体在农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从传统媒体逐渐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不仅解决了宣传“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打通了县域治理、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了基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助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作为基层㊣媒体,县域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在地化优势,有效利用其自身的舆论引导功能进行思想宣传,是媒体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真实展现乡村发展面貌,媒体责任重大。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媒体融合传播也就成为摆在众多新闻媒体面前的一大考验。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和政策引导,县域媒体应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向民众做好党的思想、政策宣传工作,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乡村美好生活。县域媒体应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传播内容、贴近乡土民情,发挥好媒体舆论的积极引导和规✅范作用,实现农民主体的认同自觉,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承担起“三农”宣传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此方面进行融合报道探索。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融媒体中心通过开展“我眼中的乡村振兴”记者蹲点采访活动,做乡村振兴“宣传者”;开展云直播,做乡村振兴“推介者”。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融媒体中心策划制作《潼关农民变身记》《小李跑村》《潼行十二时辰》等展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优秀融媒作品,利用潼关融媒矩阵,全媒体推送、全方位展播。
县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扩大主流价值在基层的传播力、引导力。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可以巩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还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上充分释放新动能,是党在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二者在教育引导群众用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的过程中,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现今,各地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以下简称“两心融合”)发展探索成效斐然。
1.“两心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理论宣讲平台。县域融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与传播能力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增添了新的传播渠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下的所、站优势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线上传播优势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县域媒体充分利用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短视频推送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扩大了文明实践宣传的覆盖面。并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主流舆论平台,实现了理论政策线上线下联动宣传,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与群众的互动,反映群众呼声,凝聚社会共识。
2.“两心融合”发展,全面构建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平台。县域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设重点在线上,除向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外,还不断探索为受众提供创新线✅上服务。在开展文明实践工作时,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掌上文明实践中心,搭建文明实践综合数字平台,通过对文明实践信息分类加工,精准用好各类资源,建立志愿服务菜单库,通过统筹调配志愿服务,设置可视化文明实践电子地图,及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协同发展已经初显成效,不仅㊣拓展了志愿服务类型,还增强了志愿服务的可✅视性,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如,北京市丰台区融媒体中心的“北京丰台”客户端搭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齐步走”的形式,为百姓提供读文章、看资讯、活动预约㊣等各类掌上服务,让文明实践活动深入辖区百姓的日常生活。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两心融合”共建一✅支队伍,共用一个指挥中心,通过“中央厨房”大数据分析,不断建立和完善活动信息共享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线上服务平台“仁义万山”PC端、“仁义万山”微信公众号与融媒体中心“万山红”App、“微万山”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更高效“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下文明实践场地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线上文明活动相辅相成,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有效推动了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县域媒体随着媒体融合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逐步融入我国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中。通过对县域内的媒体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建设融媒体中㊣心,搭建相应的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可进一步提升媒体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县域媒体应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宣传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将舆论监督与政府部门监管深度融合,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效率。县域媒体的优势在于贴近基层,其应发挥基层主流舆论阵地功能,向受众提供行业舆情分析、舆情预警、谣言提示等专属定制功能,及热词筛选、话题检索等功能,提升受众的舆论监督和社会治理意愿,助力政府做作好舆情引导与舆论监督工作。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融媒体中心分别在报纸、电视、客户端开设舆论监督栏目《直击》《眼睛》《融媒问政》,搭建起传统媒体、新媒体一齐发力的舆论监督矩阵,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进行监督,及时反映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浙江宁波✅各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已有的报刊、广播、电视,运用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在客户端设置爆料、舆论监督和问政板块,用户可以便捷地提供各种新闻线索,曝光问题,记者再调查报道,还原事实,提出批评和建议,并把问题反馈给有关部门,督促相关问题整改落实。
县域媒体可发挥线上平台优势,建立地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助力本地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触角向乡村延伸。通过县域融媒体平台建立地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方面,要建立信息传播枢纽汇聚政府各职能部门信息,另一方面,要通过信息垂直应用为基层社区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如今,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已成功探索出“新闻+”的功能模式,成为当下适应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和县级媒体发展新要求的优选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综合服务平台上可整合县域资源收集民生问题,听取民众意见,协助处理基础政务,进一步提升县级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的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县域媒体参与乡村治理中的“新闻+政务服务”模式打造出精准化、精细化的基层政务服务平台,通过信息传播服务群众、社会及组织,将资源下沉到基层,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满足群众和新业态需求,共治共享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山东省委网信办为省内2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许可,将238种政务服务资源下沉,为县区融媒体的规范化服务运营带来支撑。江西全省所有市县区进驻省级“赣鄱云”中央厨房媒体融合运营,近五千个政务媒体、服务平台站点拧成一股绳,协同发力。江苏睢宁融媒体中心㊣依托“速来办”等平台建立群众诉求办理专班,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实时在线接收咨询求助,同时与江苏有线公司合作推出“免费看”等栏目满足群众的收视需求。
县域媒体的“新闻+政务服务”模式,是政㊣府与民众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将县域媒体的融媒体平台拓展为为人民服务的渠道,可以使媒体融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反馈渠道和更好的媒介体验,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循环”注入活力,实现与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双线贯通。在从管理宣传到治理服务的变革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机制、内容、技术、人才等✅方面还需要及时审视、纾难解困,打好县域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组合拳”,给“三农”数字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媒体+公益”“媒体+助农”“媒体+文旅”等模式逐渐普及,“直播+消费扶贫”“直播+电商”等形式也全面发展,“直播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媒体与公益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近年来,县域媒体着力践行媒体社会责任,以传播力实现信息传递,以引导力实现✅社会公益,以公信力集结公益服务主体。[1]县域媒体在将志愿者集结于公益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弥合信息鸿沟,推动农产品外销,解决农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实现农民群众共同富裕,逐渐形成“媒体+公益”“媒体+助农”等新模式,通过“直播+消费扶㊣贫”“直播+电商”等方式助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果。2022年是汤口红笋“大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的“游视界本地圈”平台助农销售红笋,在县城共设置了100多个提货点,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鲜的汤口红笋从竹林间直接送到百姓家门口。[2]另外,“游视界本地圈”还根据时节推出更多安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助力农民增收。为帮扶农民创业就业,河北磁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人社部门开展“融媒+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助农培训活动,面向全县✅返乡农民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村㊣青年妇女等群体,从现实维度引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弥合城乡信息鸿沟、践行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范围内,各县✅域文化、旅游及自然资源丰富,县域媒体应充分发㊣挥在地特色,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媒体+㊣文旅”新模式,发挥策划、传播、技术与平台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旅消费集聚应用场景,助力本地旅游资源的智慧开发利用,推进本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共同富裕的双赢局面。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文化和旅游局与当地融媒体中心进行深度合作,以短视频为重要载体,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式宣㊣㊣传营销,打造了“襄阳好风日·醉美金南漳”和“心氧氧·去南漳”等旅游品牌,持续增加了南漳文化旅游宣传的底蕴和内涵。河北省饶阳融媒体中心与百度推出“宝藏河北·‘冀’往开来”系列㊣直播活动,通过镜头向全国观众展示兼具燕赵文脉、革命传统的当地风光与人文魅力。
在乡村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县域媒体不仅是宣传者,更是建设者与运营者。县域媒体通过参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后续,县域媒体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和新型农业发展,培育乡村新业态,进一步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建设。
随着智媒体时代的到来,县域媒体的智慧化建设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智媒体的出现给整个新闻传播行业和传播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契机。
智媒体传播快、渠道多、受众广的特性,让政务信息快速触㊣达,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有效提㊣升基层服务功能。新媒体的普遍使用,使政府的治理呈现出新态势,不少县域媒体承担着政府部门在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和便民App的运营维护工作,助力政府打造政务智媒矩阵。[3]
在智媒技术创新应用的推动下,乡村电商、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农民增收拓展渠道,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县域媒体智慧化发展可以激活乡村文化元素。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可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传播本地乡土乡情,实现乡村文化传播的回归。县域媒体的智慧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品牌打造,智媒技术也可助力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在线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在智媒技术的推动下可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的差距。另外,智媒技术在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应用,也将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县域媒体的智慧化发展在乡村治理应用方面也存在以下问题,如多元主体价值观参差不齐、数字乡村治理表面化、适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县域媒体可借助算法三维全息投影原理、大数据等智媒技术加强内容把关、完善审核机制,加大对乡村用户的管理力度,正确引导乡村治理中的舆论走向;通过体制改革吸引智媒人才走进乡村,解决乡村政务智媒使用率不高、数字化进程缓慢等问题,为乡村政务智媒发展注入活力;智媒技术在创新应用过程中应注重适老化呈现,以消弭代际数字鸿沟,推进乡村治理。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县域媒体是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完善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在县域媒体的融合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深刻思考融媒体中心建设同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拓展内生动力,将县域媒体融合下的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石和乡村振兴的自觉行动,切实连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为新时代县级媒体提高助力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蕴蓄智慧、厚植力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媒介变迁与基层治理研究”(项目号:22FXWB003)成果,课题主持人:黄艾】
[1]黄艾.县级融媒体中心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维度、实践范式与在地经验[J].中国出版,2022(08):54-㊣58.
[✅2]黄楚新,黄艾.超越链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2.0版[J].编辑之友,2021(12):19-24.
[3]黄艾.媒介化治理的基层本土实践:样态、结构与范㊣式[㊣J].编辑之友,2023(1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