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的一篇文章《拜托,请不要将舞台上那些虚拟影像说成全息》,引发了很多讨论,许多读者仍然在争论“什么是全息”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人问“初音未来是不是全息”,以及诸如“需要介质的都不算全息,对吗”这类的问题。
会有这些问题,皆因这篇文章只是向大家解释G20、春晚这些舞台上的虚拟影像并不是全息,但并未对全息本身作明确的界定。
要对辨别看到的影像是不是全息,首先要明确全息的定义是什么。根据字典和上的定义,全息(holography)是一个㊣技术名词,指通过相干光(激光就是其中一种)干涉原理记录和查看图像,当合适地将其呈现时,便可以精确地再现被记✅录物体的三维外观。
但是外文时常看到的一个词是“hologram”,它指的是进行全息记录时㊣在记录媒介(比如胶片)上形成的印记,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影像。而媒体、PR和大众时常将“hologram”与另一词“holographic image”混用,后者指的是通过照射光线(相干光)到hologram上再现的三维影像,就是漂浮㊣着能被我们看到的画面。
真正的全息影像是什么样,各位可以看一段1972年的视频:Introduction to Holography。视频里用胶卷记录了物体的整个三维图像信息,并通过激光重✅现出来。
现实是,当大众提到全息时,他们想到的不是激光和干涉原理,而是眼中看到的漂浮在空中的三维影像。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全息”这个词被滥用,只要是震撼视觉的虚拟影像都有可能被叫做全息。希望攀上“黑科技”的PR,想要吸引眼球的媒㊣体和不明就里但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大众,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
要让你眼中看到漂浮的三维影像,其实办法非常多,而且通常和激光、干涉没多大关系3d立体篮球,而是在利用我们的视觉系统看外部世界的方式。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有6个主要的深度线索帮助我们形成三维视觉。
全息影像就是要把这6个深度线索全部重现,完全骗过大脑,让它以为“见到鬼”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不是基于激光和干涉,但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显示技✅术是不是也可以称为全息呢?
所以,如果我们现实一点,从用户视觉的角度来判断是否全息,再把第6个点忽略(因为如果包括进来绝大部分设备都会被排除),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下面这个标准:
这么定义可以很好地对各种自称全息显示的设备进行评判分类,同时又符合公众对全息的理解。下面就来回答一些读者的疑问:
这个问题所说的介质应该是指上一篇文章中佩珀尔幻象所用的玻璃或全息膜,如果按照本文的标准,是否有介质并不影响是否是全息。而真正的全息是肯定要介质的,见上文中的视频。
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初音未来的演唱会是不是全✅息,这个基本可以㊣说是否定的,因为它用的就是一个平面投影机制,缺少第3、4和5个深㊣度线索,从侧面看就是平的;里约8分钟所用的技术目前不能确定,但猜测也应该是某种类似的投影机制。
如果Magic Leap和demo中演示的一样,那么他们都是,它们可以满足第1-5条深度线、三角(四角)玻璃展示台是不是全息?
通过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全息想要✅的视觉效果是什么。实际上,本文的这一标准已经是经过妥协的,许多人认为HoloLens不应该被称为全息显示设备,而是伪全息,因为你需要戴个笨重的头盔来看到那些影像。这些人并没有错,但把HoloLens称为全息也不是不对,它确实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毕竟许多人看实世界还需要眼镜呢(近视),看全息多个眼镜✅能怎样。